top of page

何为清新脱俗?俗是指大众化的,最通行的;而脱俗的意思就是指超越这些世俗的不平凡。要使用在诗歌的语言风格,那就是作者使用了和以往不一样的写作手法来表达出心中想要传达的意思。

北方有佳人》---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其一,出语夸张,欲扬故抑。诗人将所咏美女赞为冠绝当代而独此一人,其美貌的程度竟至看她一眼城邦就会倾覆,再看她一眼国家就会沦亡,“美女亡国”之说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说的是男子有才能立国,女子有才毁社稷,旨在讽刺周幽王宠幸貌美而好迸谗言的褒拟以至亡国之事。此后,“倾城”、“倾国”就成了绝色美女的代名词。在《李延年歌》里,诗人极尽夸张之能事,危言耸听,但绝不是以此来昭示君王,求鉴前史,而是反其意而用之,以其具有倾城倾国的巨大魅力来极言佳人之美,达到引动君王思美之心的目的。

     其二,情真意切,溢于诗间。《李延年歌》一诗,除了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外,其表达的情感是十分真挚的。李延年歌咏的佳人是自己的胞妹。无论是出于对胞妹的深爱之情而望她有个辉煌的前途,还是出于利己之心而进献胞妹,其诗中表现出的赞美都是热切的。短短几句的小诗,“倾城”、“倾国”的字眼二度出现,推荐美人的主旨非常鲜明。先言有此绝美之人,再言美人的惊人魅力,然后向君王恳切呼告:您难道不知这具有倾城倾国之貌的佳人,一旦错过就再难得到了!拳拳之心意,殷切的情感,在一咏三叹之中挣到了充分的表达,产生了沁人心脾的感染力,拨动了汉武帝的心弦

     其三,以简胜繁,以虚生实。中国画以墨为颜色,色彩可谓少矣。但那单一的墨色却可在鉴赏者的脑海中幻化出缤纷的五彩。如同齐白石的画,空白可谓多矣,但那空白处却可使人想象出无限丰美的境界。《李延年歌》只是咏叹了佳人的无双而不作具体描绘,这就势必使佳人的形象成为神秘诱人的空白,从而激发起赏诗者对她的神往、想象和渴念之情。当时在汉武帝的脑海中一定幻化出了世间最为美妙的女子形象。而后世的读诗者,更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历史知识及其特有的心理素质,想象出各自心中的绝色佳人来。在歌咏美女的中国古诗中,有不少细描实写的佳句,像“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之类。同时也不乏以侧描虚写取胜的佳篇。如《诗经·周南·关雎》,对女子品貌的描写只有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浓墨渲染的是男子对她的苦苦思恋、热烈追求和结合后的欢乐喜悦,以此显示出女子的美丽可爱。《李延年歌》显然也是以这种以虚生实的艺术手法取胜的。

     一阕短短的歌,居然能使雄才大略的武帝闻之而动心,立时生出一见伊人的向往之情。这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之例。它何心具有如此动人的魅力呢?

 

     北方佳人既如此脱俗可爱,当其顾盼之间,又该有怎样美好的风姿呢?要表现这一点,就不太容易了。何况在李延年之前,许多诗、赋中就已有过精妙的描摹。《卫凤·硕人》表现后宫丽人,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句,曾被清人姚际恒叹为“千古颂美人者无了其右,是为绝唱”(《诗经通论》)。风流儒雅的宋玉吟咏东邻女子,亦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之赋,更见其绰约之姿、流盼之美(《登徒子好色赋》)。在这种情况下,李延年欲赞北方佳人,倘若没有非常之辞,恐怕就只能罢舞辍歌了。然而,这位富于才情的音乐家,却出人意外地唱出了“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奇句-她只要对守卫城垣的士卒瞧上一眼,便可令士卒弃械、墙垣失守;倘若再对驾临天下的人君“秋波那么一转”,亡国灭宗的灾祸,可就要降临其身了!表现佳人的顾盼之美,竟然发为令人生畏的“倾城”、“倾国”之语,真是匪夷所思!但如果不是这样夸张,又何以显出这位佳人惊世骇俗的美好风姿?而正因为这风姿美得令人生畏,才更让人心驰神往、倍加牵怀。如果美好的事物都那么可近而易得,恐怕就没有这样摄人心魄的吸引力了。这就是“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卫风·东山》)的人生哲理。

 

     此歌的结尾也耐人咀嚼。上文对佳人的美好作了极度的夸张,结尾则突然一转,化为深切的惋惜之语:“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美好的佳人,常常给人君带来“倾城”“倾国”的灾难。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见得还少吗?这似乎是要告诫人君,记取倾城、倾国的古鉴,不可为“佳人”所误。但接着一句则又紧摄一层?纵然是倾城、倾国,也别失去获得佳人的良机-美好的佳人,毕竟是世所难逢、不可再得的呵!这二句故作取舍两难之语,实有“欲擒故纵”之妙:愈是强调佳人之不可近,便愈见其美;而愈是惋惜佳人之难得,就愈能促人赶快去获取。作者的用意,正是要以深切的惋惜之辞,牵动武帝那难获绝世佳人的失落之感,从而迅速作出抉择。这样收束,可谓一唱三叹、余音袅袅,令人闻之而怅然不已。难怪琥帝听完此歌,不禁发出“世岂有此人乎”的喟然叹息了-李夫人在这样的时刻被荐举、召见,正适合于李延年这首非同凡响之歌所造成的情感氛围。

 

     由此可见,这首歌表现佳人之美,不像《卫风·硕人》那样,以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肖像描绘见长,而以惊人的夸张和反衬,显示了自己的特色。在表现方法上,倒是更接近于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如果两者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此歌在动用夸张、反衬时,又紧紧抓住了人们常有的那种“畏”而可“怀”、“难”而愈“求”的微妙心理,终于产生出不同寻常的效果,打动了一代雄主的心弦。这就是它的艺术魅力之所在。这首歌还有一点注意得,就是采用了大体整齐的五言体式(第五句“宁不知”三字实际上可以删除)。这种体式,当时还只在民间的“俚歌俗曲”中流行。李延年将其引入上层宫廷,配以美妙动人的“新声变曲”。这对于汉代文人五言诗的萌芽和生长,无疑起了某种催化作用。

五噫歌》--- 梁鸿

陟彼北芒兮,噫!

顾览帝京兮,噫!

宫室崔嵬兮,噫!

人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该诗每句之后有个“噫”,故曰”五噫”。“北芒”是洛阳北面的一座山,汉朝以来王公贵族多葬于此。诗人登上此山,为噫吁之声,不仅是登临览胜之叹,而且有感于这里埋葬的是王侯公卿的尸骨,但流洒的却是劳动人民的血汗。“顾览帝京兮,噫!”诗人再举目俯瞰,首先映入眼帘的无疑是显示帝京气象的皇家宫苑。所谓“洛阳官阙当中州,城上峨峨十二楼”(张籍洛阳行》),又不禁使诗人望而生噫。“宫室崔嵬兮,噫!”雕栏玉砌,何其巍峨辉煌!这三“噫”,更是诗人心有所思之叹。“人之劬劳兮,噫!”为建造这些豪华宫殿苑囿,供皇家享用作乐,点缀升平,人民却担负着多么沉重的赋税徭役!他们疲于奔命,不堪其苦啊!这四“噫”,一语破的,切中要害,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最后还补足一句,“辽辽未央兮,噫!”哪个王朝,哪位帝王,不大兴土木,劳民伤财!黎民百姓沉重的负担,常年累月的劳苦,何时何日才能休止!这最后一“噫”,更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诗人登临芒山,既不咏叹帝王业绩,也不抒发个人忧愁,却以人民的疾苦为着眼点,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富丽堂皇的宫殿的背后,掩盖着黎民百姓无尽的血汗。这不仅充满了对人民深厚的同情,也表现了诗人对历史规律的朴素、朦胧的认识。这样的主题,在文人诗作中实不多见。这正是这首短诗具有高度思想价值之所在。

 

      该诗言简意赅,警策动人。诗的前三句实写登山所见,是为铺垫。后两句,笔锋一转写登临所感,发抒议论,这是诗的主体。即透过“宫室崔嵬”这一表面现象揭示出历史深层本质的东西,把历史的真实内涵凝缩在两句质朴警拔的诗句之中。最后两句语约意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全篇灵动生辉.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

 

     在诗歌形式上,《五噫歌》基本上属于骚体诗,但它一句一咏叹,又别具一格,显见民间歌谣的影响。诗虽然还没有脱尽楚辞体痕迹,但不是死板的模仿,而能融化旧体,创意创调,诗句齐整,音节谐美,表现出诗歌向新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bottom of page